首页 新闻速递 参界关注 图片新闻 视频新闻 人物专访 专家观点 新品推荐 野山参鉴赏 政策解读 企业信息 人参文化 在线投稿
长白山区“放山”民俗 

长白山区“放山”民俗
作者:xgnic 日期:2018-5-31 9:21:22 文章来源:互联网

    长白山区有组织地采挖野山参,称为放山。放山伙伴人数,要求由三、六、七、八名组成,忌讳二、四、五这些数目,因为二人行动不便,出现纠纷不易解决;字音相近;字音相似。领头人称为把头,是挖参人中的带头人和指挥者。把头有丰富的采挖人参经验,一般年纪较大,在群众中有威信,得到大家爱戴和拥护。

    进入深山之前要有充分准备。首先要备足粮食,带上炊具、火柴、食盐、成菜以及衣服、鞋帽、狍皮、围裙、背筐、背包等。其次备好便携式快斧、铲子、铁锹、鹿骨扦子、剪刀、红绒线绳、铜钱(禁用道光、光绪年号者,因为嫌带字的词语不吉利;普遍受欢迎的年号是开元、乾隆、嘉庆等)。此外,每人必须有一个索拨()棍。这棍须是硬木制成,上端稍粗,下端较细,在下端钉上数个铜钱,铜钱问留有问隙,以便在拔草找寻人参时能发出响声,伙伴问可取得联系,又可惊走小动物。进入深山之前,首先拜山神爷(老把头”),虔诚地祈求保佑平安,到大货,满载而归。把头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选定方向,确定范围,安排日程。进入深山后,选好临时居住场所,向下挖到一定深度(半地下的地窨子”),上面搭上马架子形的顶棚。同时在临时住处附近,用石头搭起山神爷庙,在庙里挂上一块红布,表示老把头已经到身边,可随时保佑大家。采参劳动开始,留下一人搞后勤,守、捡柴、采集野菜,一般都是年龄较小的初把,称为端锅的。采参者自带午间干粮端锅的地位比较低,遇到雨天,众人衣服湿了,端锅的在大家入睡后负责烤干;夜间还要负责燃起篝火,以驱蚊、除潮、防野兽。


    放山活动十分辛苦,风吹雨淋,虎狼威胁,蚊虻叮咬,毒蛇袭击,多种伤害随时都有可能临头,放山的集体和个人都必须有基本的防范措施,有排除一般险情的知识和办法。每天活动内容是,天一放亮就用餐、出发,出发前先到庙前拜过山神爷,祈求保佑。到达地点,在把头指挥下排成横排(称为排棍”),把头在前称为头棍,多数人在中间,称为腰棍,最后一位把边的称为边棍,每人相距10m左右,用手中的索拨棍拨动草丛,细心寻找人参,称为撒木草。这种有组织的人篦子过后,山参漏网的可能性极小(对人参野生资源破坏得也最彻底)。边棍是较为有经验者,主要任务是引路,把握全队前进方向,防止麻达山”(迷路),因而责任重大。历史上确实有在深山密林中迷失方向的悲惨事例,一旦迷路,有的采参者由于饥饿和劳累而死亡,甚至全军覆没。如果遇上猛兽袭击,后果更惨。长期以来,采挖人参都是穷苦人们为了生计,进行着原始的艰苦的而且十分危险的活动,放山人为了寻宝、挖宝,需要有舍生忘死、一往无前的顽强精神。那些美丽动人、光彩四射的传说,说不定就是人们在这千辛万苦的冒险活动中锤炼而成的人参文化艺术篇章。

    放山人在横排前进时若见到人参,发现者如获至宝,把索拨棍向地面一立,随即高喊棒槌。把头则马上应声询问几品叶什么货。发现者要立即大声报告实际情况,然后大家齐声高呼:陕当,快当!”(顺利、祝贺之意),同时围拢过来,由把头拿出拴有铜钱的红绒绳,一端拴在人参茎上,另一端拴在索拨棍上,意谓锁住人参,以防人参土遁,跑掉。然后在人参植株上方搭个小支架,上面放遮阴的东西,把人参罩住。把头亲自动手,用斧子、剪刀、铲子、扦子等工具,在人参植株1m左右的范围内,仔细剥离土层,非常细心地由清理每一条细根开始,逐渐向人参主根部挖去。这个过程称为抬参,寓意人参支头很大很重,需要出来。挖取中,一旦到达须根或主根附近,必须用鹿骨扦子清除土壤,保证不损坏人参的任何一个部分,即使是最细的须根也必须完整无缺。

   

     人参,出后,就近剥下一块()树皮,内面铺上苔藓、地衣,把裹有适量原坑土的人参放在里边捆扎好,称为封包子。一般大支头人参由把头背着,小支头由其他人背着。遇到很小的植株不挖,若有人参籽,则撒在被挖出人参生长处的周围,让其自然发育生长。

    在发现人参的地方,或留了小参、播了人参籽的地方,要在附近树干上砍照头。即由把头选择一株红松树,在对着发现人参的方向剥下一段长方形树皮,然后用刀在显露新鲜创面的树干上刻痕。面向树干,左边的刻痕数代表放山人数,右边刻痕数代表抬,,出的人参是几品叶。同时用树皮搭个小庙,挂上一块红布,烧香、叩头,由把头祷告。最后,还要给照头洗脸,即把剥掉树皮处用火烧一烧,以防止流出松油,掩盖了照头。



扫描二维码分到朋友圈生成二维码
如果二维码不显示,点击生成。

吉林省新闻网| 热线电话:0431-84686891 13353115363 Copyright © 1998 - 2009 Chinanews_jl.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40655号 版权所有:人参新闻网
Powered by VIPCMS.Net

Powered by VIPCMS.Net